很有意思的一本书。对4大门类、36个具体学科做了引导式的梳理。没有太多「干货」,不过很适合帮你了解:这些学科都是做什么的?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脉络。

要注意的是,由于这本书是日本人出版的,也是面向日本人的,里面有不少日本文化的细分内容。

书摘:

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,人们瞬间就能获取到想要的信息,即使是海外的消息也几乎能够即时获取。使用“谷歌学术搜索”等搜索引擎,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到专家发表的论文。说得极端一点,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。

在此背景下,我们现代社会的“文化修养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?

首先是“语言能力”

国语自不必说,英语也是非常重要的。世界上最尖端的“知识”都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,一个人若想参与其中,首先必须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。

其次是“数学”

这里所说的数学并不是指解答复杂数学式的能力,而是指能够理解支撑着现代文明的IT技术以及计算机的逻辑结构,也就是一种理论化的、缜密的思维能力。

还有“关于网络的知识和感知能力”

网络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非特定人群,使得各类信息得以流通、过滤和积累,理解网络的结构和理论,具备一定的网络实践能力和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。

此外,“信息素养”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。

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信息产生、加工以及流通的过程,并能够对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。

总之,不能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加思考就全盘接受,而应该冷静地判断出网络所特有的敌意和错误信息,在亲自对信息进行确认前都应该保留判断。此外,人们还需要具备“理解多元价值观”“平等地对待他人”“不过度自信,时刻保持怀疑精神”“遵守平等交流的规则”等多种素养。

当我们试着列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“文化修养”的各要素时,就会得到这样一张数量相当庞大的清单。如此一来,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偏差值和笔试成绩为评判依据的“知识”也就变得毫无意义。总而言之,现在已经进入了要求人们具备“综合能力”和“社会能力”的时代。

跨学科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、难以预测,如果一个人只钻研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的话,很有可能会难以发挥价值,迅速被时代淘汰。因此,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,即使看似是在走弯路,人们也要从基础开始巩固自己的文化修养,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多接触“真知”,培养出能够看穿事物本质的眼力,也就是所谓的“博雅”教育思想。

因此,在学习这一点上,我坚决支持跨学科学习和横向学习。日本的大学教育分为“文科”和“理科”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,文科生不会运用数学和逻辑,理科生不明白自己的研究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,简直是荒谬至极。只有取消了文、理科的区分,进行横向的、跨学科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。

** 我是一名脑科学家,对脑的本质性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,除了物理和数学外,还需要学习生物学、脑生理学、认知科学、信息科学,甚至是经济学和社会学——不广泛学习的话就无法研究到“本质”。**

只要拿到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就能一生无忧的时代早已结束。当代社会是一个不进行跨学科学习就没有未来的社会,仅靠大学的学习已经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发展,还需要靠自己广泛涉猎,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。

“学习”是一件最能让大脑感到开心的事情。通过阅读某本书而得到启发、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,使得知识逐渐得到积累后,它们就会像腐叶土一样发酵,成为你大脑中的优质土壤。

事实上使这种自我指称式的疑问得以成立的正是学问本身

> 文化史学家杰克伯·布克哈特(瑞1818—1897)在其巨著《希腊文化史》(1897)中表示,使古希腊人产生了哲学思想的原因在于“从各种具象事物中完全分离出来了的语言世界”,而古埃及语则缺乏“非具象性表达的能力”。也就是说,古希腊人是在摆脱了自然束缚的语言世界中,逐渐实现了自律性的思考。

> 柏拉图对这种自然(世界)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释,并将思维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“理念”。他主张唯有“理念”才是绝对真实的,作为知觉对象的个体事物都只是对“理念”的模仿和假象。

> 如果说柏拉图奠定了西方学问的基础,那么其后的亚里士多德则使得学问细化成为各个学科,并奠定了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基础。也就是说,亚里士多德运用柏拉图所建立起来的思想框架,对自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对象化,使学问实现了体系化的发展。

如果将学科整体比作一条奔腾的大河,试着对其流势变化进行分析的话,就会发现各种学科在其中时而融汇时而分化,不断形成新的学科,或是旧的学科又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。而使这些流势变化得以形成的原因,则是某种观念的出现,或者是构成学科的认识论上的秩序,也就是福柯所说的“知识型”。

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各个学科是什么,发展如何的途径;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拓宽自身知识储备,帮助读者在成为专才的情况下,也成为一名通才,即,拥有“非典型性才智”。正如编者在本书前言中写到的:“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希望打破文科和理科的界限,从宏观的角度俯瞰整个‘学科’的世界。”


本站由 @Wyatt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